呼和浩特市奶业的发展历史很长,有记载的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建国后的1950年市政府从旧政府的手中接管了40头奶牛,创建了大黑河奶牛场,60年代从呼伦贝尔盟引进三河牛1247头,在呼市郊区和托县组建了两个集体奶牛场,70年代从北京、上海等地引进黑白花奶牛500多头。到1978年,奶牛头数一直在2000头左右徘徊,牛奶总产量不足3000吨。
改革开放后,我市把大黑河奶牛场、八拜奶牛场、回民奶牛场、回民奶食品加工厂组合在一起。成立了牧工商联合公司。推动了奶业的发展,到1993年,全市奶牛养殖达到16000头,牛奶产量达到5.2万吨。1999年3月,蒙牛乳业开始建设生产基地,当年年底奶牛存栏达到5.1万头,牛奶产量达到15.1万吨。
呼市奶牛发展的快速增长期是从2000年开始的。2000年元月市委召开了八届六次全委会议,提出了“奶业兴市”战略,加上伊利、蒙牛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呼市奶业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全市的奶牛养殖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0年奶牛存栏达到9.2万头,比上年增长80.4%,鲜奶产量达到23.1万吨,比上年增长53.0%。2012年存栏达到72万头,比2000年增长近8倍,鲜奶产量达到320万吨,与2000年增长近14倍。截止今年的6月份,全市奶牛存栏67万头,鲜奶产量达到153万吨,预计年底奶牛存栏达到75万头,鲜奶产量达到330多万吨。奶牛的质量普遍提高,个体平均产奶量从2000年的3.5吨提高到现在的6.8吨,增长3.3吨。奶牛养殖规模化养殖水平从发展到2012年的70%。奶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我们取得的成效
一是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到2012年底全市奶牛存栏达到72万头。建成10万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旗县4个,全市累计建成奶牛牧场345个,其中百头牧场218个,千头牧场118个,万头牧场9个。全市建成现代化挤奶站446座。二是创建了奶业发展的新模式。从98年开始,伊利集团开始建设挤奶站,首创了“分户饲养、集中挤奶、定期核算、按时付款”的模式,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引领奶业产业化的发展。随着奶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产业化模式也不断完善,先后出现了“公司+挤奶站+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奶牛养殖小区(牧场园区、合作组织)+农户”、“公司+牧场园区”等模式。使奶牛的饲养过程从分散逐步地向养殖小区、养殖牧场、养殖园区过渡,集中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创造了惊人的发展速度。伊利、蒙牛两个上市公司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创造了很多奇迹。伊利2004年跻身中国市场人气最旺品牌十强,连续三次进入中国企业300强的前100位,名列中国乳业企业第一位,2005年成功牵手奥运会,成为食品行业唯一的奥运赞助商。蒙牛在2002年“第五届中国成长企业CEO峰会”上,以1947.31%的成长速度名列榜首。2006年国际乳品联合会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乳业大会上,蒙牛研制的特仑苏获得新产品开发大奖,填补中国乳业没有世界奖的空白。伊利、蒙牛获得荣誉数不胜数。奶源基地的建设同样也以惊人速度在发展。四是走出一条新型产业化之路。呼和浩特的乳业产业化是成功的,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完善产业的格局提升产业化的水平。今年,全市15万亩优质牧草种植任务全部落实到位,目前,已经种植13.18万亩。收奶和运输形成了体系,专业化服务体系和队伍健全。奶业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有序运行。五是成功打造“中国乳都”。我们继提出“奶业兴市”之后,又提出要打造“中国乳都”。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伊利、蒙牛引进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采用世界一流的生产技术,建设世界一流的工业园区,生产让所有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养殖基地采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性控精液等新技术,加快改良的步伐和质量。采用推广全混日粮等模式化饲养,实施“吨奶工程”,提高饲养技术和水平。采用生产性能测定,建立奶牛档案,提高奶牛的管理档次。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扩大优质牧草和青贮饲料的种植面积,提高奶牛饲料的营养比例。采用从村级到市级的冷链建设和防控体系的建设,提高奶牛疫病的预防密度,达到100%覆盖。采用建设牧场园区,扩大养殖规模,实现“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挤奶、统一管理”的五统一。采用实施学生奶计划工程,增加市民消费,人均消费液态奶达到27公斤。通过我们全方位的工作,2005年8月28日,我们获得了“中国乳业之都”的殊荣。
我们的优势是:
一、发展历史较长,呼市是以蒙古族为主体,蒙古民族具有传统的养畜放牧的经验,传承了畜牧业生产的优点。积累了一定的奶牛养殖经验。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我市处在北纬39°35′至40°51′之间,是世界上公认的奶牛养殖带,我们的这一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有70万公顷天然草场,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区,既有草原的特点,又有农区的优势,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三、有全国最大的两个乳品加工企业伊利、蒙牛。伊利、蒙牛对全市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强劲。与养殖基地形成了密切的关系,保证奶牛养殖户的利益。通过购销合同,形成了稳定的购销关系。农民的养殖没有后顾之忧。
四、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大。从2012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先后将奶牛规模化养殖、优质苜蓿草种植列为全市农牧业重点工作来抓,加大了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力度。业务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常年深入基层搞服务。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的目标是:
到2015年,全市奶牛饲养量保持在70万头左右,鲜奶产量350万吨。100%的奶牛实现规模化养殖。伊利、蒙牛两大乳品集团主营业收入近千亿元,乳制品在国内占有率超过50%,扩大产品的出品数量。全部生产绿色、有机的乳产品。伊利集团要进入世界乳业20强,蒙牛集团要做到世界牛。呼和浩特要朝着世界乳都迈进。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好《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从改善饲养水平、改良奶牛品质、疫病防治入手,把建设奶牛养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作为突破口,提高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水平,提高原奶的质量,提高乳制品的质量,提升“中国乳都”的层次,确保呼市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新农村农民致富达小康提供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