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区移民到吊庄这么多年了,年年都有扶贫项目,为什么农民的收入还上不去?”结合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西夏区找准了兴泾镇移民吊庄地区发展缓慢的“症结”,就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农民们没有一个稳定的能脱贫致富的项目。西夏区依据当地农民的意愿和逐渐发展起来的黄牛养殖业,在兴泾镇实施万头黄牛养殖项目,大力扶持农民发展养牛业,要把兴泾镇打造成银川“牛镇”。
兴泾镇移民多来自泾源,有丰富的养牛经验,通过多年扶贫,兴泾镇的黄牛养殖已初具规模,2007年全镇黄牛存数达到8793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元,其中仅黄牛养殖收入就达600元以上,有进一步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基础。今年,西夏区提出要在兴泾镇发展万头黄牛养殖项目,计划在每个村建设黄牛养殖园区,通过家庭庭院养殖、大户带动养殖、出户入园区养殖、企业化运作四种模式,鼓励农民家家户户都养牛。记者在兴盛村了解到,该村2006年建成的养殖园区,已经入驻了32家养殖户,每家黄牛存栏50至300头不等。养殖大户锁万明说,他家黄牛存栏500多头,年前出手了一半,现在还要继续补栏,但园区的场地已经无法再扩大规模。他已经向镇上申请了60亩地,打算建一个养殖场,扩大规模,进行企业化养殖。
据了解,自治区财政厅已经将兴泾镇作为项目示范点,投资150万元,计划在三个村建设黄牛养殖示范村。西夏区也计划把兴泾镇6个村都建成黄牛养殖示范村,扶持农民家家户户都养牛,建设黄牛养殖示范镇,把兴泾镇打造成银川“牛镇”。目前,西夏区已经组织了一个考察团,专门赴泾源、隆德县考察黄牛繁殖及销售情况,打算与泾源、隆德合作,实施“山繁川育”项目,在山区繁殖牛犊,到川区育肥出栏。
2000年从贺兰县某厂下岗后,“除了一把年龄就啥也没有”的杨淑燕,回到娘家永乐村,开始了她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
想起当时的情形,45岁的杨淑燕感慨万分。当时她的两个孩子上学,丈夫的工作也不稳定,想做生意没有资本,是村里的乡亲们———她的“娘家人”帮了她的大忙。
靠东拼西凑从朋友处借来两万元钱,杨淑燕开始创业,她选择经销农资,“娘家人”就是她的顾客。
2000年2月,杨淑燕在贺兰县永乐村租了两间农房作为自己的经销点。刚开始村民不理解杨淑燕:不好好在县城工作,到农村来干什么?她销售的农资产品也很少有人问津。
杨淑燕不善言谈,只好整天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农户的农资需求情况,有时候一天吃不上两顿饭。一次遭遇大雨,杨淑燕硬是把掉了链子的自行车扛回了家,回到家已是深夜。
有几户村民家境贫困,拿不出现钱买种子,杨淑燕知道后,就把种子送到农户家,“现在你们不用付钱,等秋后收了粮食卖了钱再还我”。
杨淑燕在逐村调查时,发现了一位姓丁的老奶奶房子倒了,生活十分困难。杨淑燕赶紧将丁奶奶接到自己租的库房里,腾出一角给老人,不但不收老人的房租,还每天照顾老人的吃喝……
慢慢的,“娘家人”发现杨淑燕不仅吃苦耐劳,还是个热心肠,便纷纷开始来买她的农资,找她聊天,杨淑燕在“娘家人”心中变了样。
今年是杨淑燕经营农资的第八年,她的顾客已经从刚开始的一个人、一个村,发展成现在辐射周边村镇600余户,她的资产也从当初外借的2万元债务,变成现在近100万元资产。由于杨淑燕讲信用,不少公司直接上门找她签订销售合同。
“如果‘娘家人’一直都不相信我,我就挺不到今天。所以,我要踏踏实实地为村民们做些事,回报他们对我的信任。”杨淑燕说。(记者 李瑞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