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散栏式饲养,就是牛在不拴系、无颈枷、无固定床位的牛舍(棚)中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和自由运动。到规定时间,在饲养员的诱导下有序地进入全机械化挤奶厅集中挤奶,挤完奶又轻松自如地返回自由营地。奶牛始终处于不受吆喝、不挨鞭打、不愁饥渴、无恐惧、无伤感的舒适状态,似回归了大自然。因此,这种自由牛床饲养和挤奶厅统一挤奶相结合的奶牛现代饲养工艺,又可称为开放式饲养或散养。
散栏式饲养与以舍饲拴系饲养为主的养殖工艺相比有以下优点:
1.更加符合奶牛的自然和生理需要,使它们可以根据生理需要与各自脾气全天候自由饮食与活动,不再受到人为的约束。这是因为牛和人类一样有感知,有痛苦,有恐惧,有情感追求,尤其是奶牛富有神经质,难以承受人为的“盲目”指挥与抑制。
2.相应地扩充了奶牛的活动空间和场所,运动量和光照时间明显增加,增强了牛的体质,提高了机体的抵抗力。
3.拴系舍饲易造成对奶牛乳头(因起卧不便)、关节和肢体的损伤(因拴系不安稳,缰绳太短或太长),从而大大减轻或消除了外科疾患引起的折磨与痛苦,亦节省医疗费用。
4.把饲养员整天在综合牛舍内(即原采取的拴系饲养)围绕奶牛搬运草料、奶、粪等操作,简化为利用奶牛自行到指定地区接受挤奶、排粪、吃草吃料,不仅减轻了人的劳动量,且适合奶牛的生态习性,更有利于实现机械化、程序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总体效益。
5.实现了奶牛饲养区和挤奶区的完全分离,保证了牛奶卫生质量的提高,符合时尚需求。
散栏式管理与拴系式管理相比较为复杂,其注意要点如下:
1.饲养场所的布局设计
现代国际流行的规模化散栏饲养场,因所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其建筑设计有多种结构和类型,但规划布局主要由成年母牛生活区、挤奶厅(包括奶库)、等候挤奶区、产房医疗区、后备牛区、草料供应系、粪便处理区、通道系统共八个单元相互配合而成。而小规模的家庭散栏场只需对其中挤奶厅和成年母牛生活区两个重点单元的建筑和设备进行适当设计,其余部分可简化附属于此的单元内兼用。成年母牛生活区内设置暖棚、自由牛床(共用)、土地面(即供牛反刍和休息处)、水泥通道、饲槽、水槽、隔离栏和遮阳棚等。总体布局要符合畜牧卫生学要求,要以安全、健康、便捷、经济为原则。
⑴暖棚。每头牛以占用4平方米设计,棚跨度3.5米,前檐高度不超过2.4米,否则牛床后部将易遭受日晒雨淋。棚前檐支柱应缩进1米,落脚在牛床后沿上。棚顶采用一面坡式,后檐高度不低于2.1米。暖棚后墙上部应设向上开的窗户,夏启冬闭。
⑵自由牛床。床底须先用水泥铺平,床面经常铺沙土或垫草。床上部距后墙60厘米处设一活动颈杠,可迫使奶牛起立排泄时向后退,将粪尿排在床外沟内,成年母牛床宽以1.2米为宜。
⑶土地面。是奶牛理想的反刍和休息场地(夏天甚至在此过夜),一般位于生活区南部。每头牛大小平均至少占有20平方米,并有适当的地面坡度,低侧与排水沟相接。地面以“三合土”(即黄泥、沙子、石灰以5∶3∶2合成)或沙质土为理想。
⑷水泥道与隔离栏。一般设在暖棚、饲槽与土地面之间,每头牛平均占用7平方米,供奶牛由土地面通向饲槽、牛床和挤奶厅使用。沿土地面一侧设栏杆和活门,下雨天关闭活门,将奶牛限制在设有棚、床、槽的地带,可防止土地面被践踏使牛陷入泥泞。
⑸饲槽及水槽。饲槽通常高80厘米,长度每牛平均约70厘米。水槽高度掌握在80厘米~90厘米。
2.分类饲养
鉴于散栏式饲养完全使奶牛处于自由自在状态,所以根据奶牛之间有彼此亲和力,但又时而出现互相顶撞的生物特性,以及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生理状况、不同个性的特殊需求,必须将存栏奶牛分为犊牛、育成牛、成母牛。成母牛又分为低产牛、中产牛和高产牛,或分为乳前期、乳中期、乳后期和干乳期四个阶段,进行分类饲养,区别对待,方能达到预期目的。这种要求固然起步麻烦,但作为标准化的奶牛场必须这样执行。
3.饲养工艺
必须由传统的精料、粗料分开饲喂向精料、粗料混合饲喂方式转变,且混合日粮中应有5千克以上的长纤维饲草,如优质青干草。这不仅是为了克服优质粗饲料不足或单纯追求奶牛高产而过量使用精料,造成酸中毒的弊病,而且有利于实现饲喂过程机械化、现代化,再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精粗混合日粮喂牛是值得提倡的新方向、新工艺。
4.场地及奶牛管理
散栏式饲养,奶牛行走机会多,蹄子磨损加剧,且又可能时常浸泡在粪尿中,而导致蹄病增多。故除了加强清扫和牛通道及牛床使用软性和干燥材料制作外,应对蹄部定期开展药浴和修整,严冬还须涂油(要用植物油,切忌使用废机油),防蹄匣冻裂,有蹄病及时诊治,此外,牛只昼夜自由活动,无固定停卧处,给发情鉴定带来一定难度,除加强配种员责任心,增加发情观察次数外,不妨采取一些新技术,如电脑监控跟踪摄像、同步发情法、试情法等,以免错过母牛的配种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