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在宁县农村采访,所到之处,感受最深的是,许多人已从传统的劳动模式中“跳”了出来,他们有的发展起特色产业,变成了“产业农民”,有的进入工厂变成了“蓝领”一族,有的进了城镇变成“商人”……城乡互融互动、和谐发展,合奏出一阕动人的新农村致富曲。
从农民到“牛老板”—“产业型”增收3月18日上午,早胜镇遇村魏永恩一家人正在自家的饲草地里给苜蓿施农家肥。魏永恩几年前还是一个只知“耕种一亩三分地”的传统农民,但自从有了60多亩承包的苜蓿地和20多头牛,他变成了饲养早胜牛的“牛老板”,每年仅养牛一项收入就达3万多元。
宁县为了引导农民发展果品、瓜菜、草畜等特色产业,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农民组建果业协会等各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生产基地。全县建立各类产业示范基地60多个,全县6万余户农民拥有了各种不同的产业,占全县农民总户数的60%以上。与此同时,该县还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力度,重点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养牛总量达到17.9万头,栽植各类果树11.31万亩,种植瓜菜19.32万亩。扶持农字号龙头企业60余家,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生产链条,从而拓宽了农民的增收致富路。
从农民到“蓝领”—“工人型”增收近日,宁县金村乡麻子掌村的张小红逢人就说:“我也加入‘上班族’了。”去年底,他在县三和职业介绍所经过培训,掌握了保安行业的业务知识后,在县城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每月可拿到700多元固定工资,实现了一直梦想的“工薪”生活。
近年来,宁县不断优化软、硬两个环境,完善服务体系,着力营造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并主动与浙江、陕西等地的一些客商联系,整合县内各项政策和资源,围绕产品加工业和商贸住宅等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招商。目前,该县从浙江、陕西等地引资的大家乐、大自然、百佳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成为当地农民“离土不离乡”,增收致富的“大本营”,全县近1万名农民也因此变成了“蓝领”。
从农民到“商人”—“商人型”增收每当夜幕降临,张文理一家4口都会到县城九龙广场散步。张文理是焦村乡西沟村人,自从几年前在县城开了家宾馆后,他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生意也越做越大,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他的妻子也当上了个体老板。
宁县以市场建设为载体,把转移农民与发展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在户口管理、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打破条块限制,让进城农民享受市民待遇,保护农民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引导、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把资金投向崛起的小城镇。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和盛、早胜、平子、春荣等一批市场带动型、特色产业型等多种模式的新型小城镇。在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下,这个县的各类专业批发和综合商贸市场已发展到30多处,共有3万多农民变成“商人”走进小城镇,常年从事餐饮娱乐、商业营销、长途贩运等经营项目。/先朝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