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奶业发展,占有山西奶业半壁江山的朔州,如何应对市场波动,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我省奶业大市朔州,如今奶农们热议的是一套专门针对奶业的“政策组合拳”。
年初,《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而此前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下半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都在不同层面就奶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众多实质性应对措施。
从中央到地方,针对奶业如此密集地出台一系列“利好”,在朔州的官员、学者、业内人士记忆中,是前所未有的。
有人说,奶业的春天来了。但也有人持有保留态度,认为下此结论还为时尚早。不过,人们的共识是,奶业最艰难时期应该已经过去了。
“奶都”遭遇市场波动
以煤立市的朔州,长期以来黑色成为其产业基色,但近年来,该市却渐进地推进了一场“颜色革命”,以奶业为代表的“白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将朔州称为山西的“奶都”并不为过。经过数年的发展,奶业已经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均占到了全省的一半,支撑起山西奶业的半壁江山。
乳品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除了当地的古城乳业,伊利、蒙牛、雅士利等国内知名乳业巨头也相继落户,它们与十多万奶农一起,支撑起朔州“乳品强市”的梦想。
然而,梦想并非一蹴而就。朔州市奶业协会会长卫占成对记者说,朔州奶业发展的三十多年中,经历了三次大的波动。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朔州奶业开始零星起步,到1987年,由于体制不顺,计划与市场价格存在双轨制,奶价突降,时间持续了半年左右。1994年,一场国际市场风波袭来,奶粉滞销,此次又持续了半年左右。
但这两次波动,都不如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10月间的市场突变让奶农们痛心。这一年,玉米价格上升到每公斤1.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麻饼每公斤2.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6%,豆粕每公斤2.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三项综合饲料价格涨了近28%。按奶比价测算,年产4.5吨以下鲜奶的奶牛全部亏损,年产5吨鲜奶的奶牛基本持平。
当地奶牛养殖业陷入了一个怪圈:饲料价格上涨,奶农的牛养不好,牛奶质量下降,加工企业的收购价越来越低,到头来奶农收入下降,就更不可能买到足够的饲料喂牛。
而乳品加工企业受终端市场激烈竞争、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部分奶质下降等因素影响,收奶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压级压价现象。
面对奶业危机,从中央到地方非常重视,一系列促进奶业可持续发展的文件由此出台。我省将对奶牛饲养各环节予以补贴;并建立晋中北奶业产业带,其中所列全省六个奶业发展重点县中,朔州就有山阴县、应县、朔城区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意见中,也都提出了加大奶业财政补贴,形成合理价格机制等。朔州地方政府也紧急出手,和农业发展银行达成协议,贷款1亿元,贴息投向奶牛业。
据当地有关人士介绍,今年以来,市场虽然还有所波动,但收购价比去年高出许多,上升为每公斤2.4元-2.8元,可原材料价格仍处于上升阶段,市场存在变数。不过,随着政策的到位,奶业最困难的时期应该已经过去。
可持续发展之路何在
虽然奶业危机的阴霾已经有所消散,但关于朔州奶业如何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远没有结束。
卫占成对记者说,前两年之所以出现奶业市场波动,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据相关调查显示,2001年—2004年,被奶农们称为“黄金时期”。养牛户的快速增加使奶牛数量供不应求,价格高涨,每头奶牛的价格达到1.5万元,刚生下的小母牛犊也可以卖到3000元—5000元。甚至3吨—4吨的低产奶牛,收益也很可观。大量低产奶牛、超期服役奶牛,都保留下来。
在高收益的带动下,奶农更多注重扩大规模,饲养方式则比较粗放,许多地方基本是按照养猪的方式饲养奶牛,造成单产水平的降低。
产业链各环节联接松散,绝大部分奶农没有与乳制品企业签订长期合约,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此外,人工授精、疫病防治等环节费用较高,也增加了奶农的负担。
然而,危机也是契机。
在超常规发展过程中,一头出生的小母牛犊就可以卖到3000元—5000元,成为当时农户饲养奶牛的重要利润来源。这部分利润实际上是奶牛饲养规模扩大和新进入农户不断增加所带来的附加收益,是短期效应,难以持续的。随着奶牛饲养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养殖户的收益必然要向以原料奶的收益为主转变。而这必然要求转变原来“一家一户一头牛”的兼业分散饲养模式。
奶业出现的效益下滑、奶牛加速淘汰、竞争加剧等问题是近年来奶业超常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问题的自然释放,是自身的一次调整和升级,实际上提供了推动奶业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极好机会。
如何抓住这一契机,并非一家一户的小农可以有所作为,更需要政府引导。
发动奶业产业革命
如何转变传统粗放的饲养管理方式,朔州市提出了建设“人畜分离小区”的举措,市畜牧局局长赵养力将之称为提升奶业生产水平的一场“产业革命”。
今年,“人畜分离小区”成为朔州全市畜牧工作的重头戏,在各县区已经确定的养殖村全面铺开。全市新建人畜分离奶牛小区68个,其中每个奶牛小区建设规模都达到300头以上,市、县各补35万元。
虽然是政府推进的工程,但朔州市政府并没有强加于人的态度,提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确保小区能够建得起、有畜养、稳得住、效益好,让广大养殖户能够从中受益。小区建设杜绝一刀切,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相应的管理办法,比如乡村集体统办、大户牵头创办和专业合作社等等。
据介绍,各小区按照统一规划设计,都有配套的圈舍、青贮窖、奶站、兽医室和配种室等必需的设施设备。为入驻的养殖户提供统一的品种改良、饲料供应、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等系列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提出在小区运行中要签订好“两个协议”,就是入驻养殖户与小区、小区与县畜牧局各签订一个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对入驻的养殖户,小区不得随意摊派和收取不合理的费用,比如租赁费等,所收费用也必须公开、透明,让入驻的养殖户拥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奶站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入驻的奶农。各县区畜牧局要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对小区乱摊派、乱收费、克扣奶农、掺杂使假等违规违法行为有权处罚直至收回投资。
朔州的目标是,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奶牛规模养殖比重由目前的15%提高到60%以上,真正实现养殖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管理饲喂科学化和畜牧业高效化。
而与之相配套,今年朔州市畜牧业的又一重点建设项目是新建150立方米标准青贮窖4000个,增加青贮量50万吨。为调动农民的建设热情,市、县政府将继续予以补贴,每窖市补3000元、县补3000元。
“奶农稳,奶业方能兴”,赵养力点出了“奶都”的未来,“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让农民的一半收入来自于畜牧,让奶业成为朔州的富民产业”。(来源:山西日报;记者周江 通讯员王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