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广西蚕业人把握机遇、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科学发展,我区蚕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005年以来,蚕茧产量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了全国蚕茧产量第一大省的目标。蚕业已成为我区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近年来广西蚕业发展概况
(一)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飞速增长
广西蚕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前,广西桑园面积一直在10万亩以下徘徊,90年代在20万亩左右徘徊。2000年后广西蚕业生产突飞猛进,一年一个新台阶。桑园面积由2000年的30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141万亩,增长了600%;蚕茧产量由59万担增长到了297万担,增长了629%。短短的五年时间,广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蚕茧产量第一大省,发展速度非常惊人,被誉为“广西现象”。
目前我区蚕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2007年,在茧丝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我区蚕业生产仍然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全区桑园面积达202.11万亩,同比增加11.91%;全年养蚕560.61万张、同比增长10.93%;蚕茧产量20.52万吨,同比增长10.49%。我区桑园面积、养蚕量、蚕茧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巩固了全国蚕茧产量第一大省的地位。
(二)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通过不断地优化和调整,我区桑蚕产业逐步走上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发展的良性轨道,逐步形成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桑蚕优势产业带,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五大优势产区的区域化布局,蚕桑生产规模化程度也越来越高。2007年,五大优势产区的桑园面积达173.75万亩,占全区85.97%;蚕茧产量18.65万吨,占全区90.89%。全区蚕桑生产涉及85个县(市、区)、733个乡(镇)、6750个自然村、83.2万户蚕农,其中养蚕收入超万元的有15.18户,超过五万元的有4725户。蚕茧产量超过万担的县(市、区)有40个,其中超过10万担的有宜州、横县、象州、忻城、上林、鹿寨、环江、宾阳、柳城、平南10个,超过20万担的有6个。全区产茧达万担的乡镇有118个,产茧达千担的村有901个,种植10亩以上桑园的养蚕农户有3.11万户,50亩连片种植的桑园有9771个。
(三)蚕业产业化不断推进,茧丝加工业蓬勃发展
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蚕业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蚕农”等产业化经营模式。2007年各地共培植各种形式的蚕业合作组织154个,入会会员5.04万人,比上年的会员数34198人增加47%。各类蚕业合作组织直接参与蚕业生产、技术指导、蚕茧收烘、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
各地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促进茧丝加工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区茧丝加工企业已达73家,有7家生丝加工企业入选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全年桑蚕丝产量超过1.1万吨,蚕茧加工超过9万吨,消化全区产茧量的45%,工业产值达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桑蚕丝产量由2000年全国排名14位跃居全国第4位。茧丝深加工也开始起步,产业链不断延伸,一批捻线丝、绢纺、织绸、丝棉被等深加工企业陆续建成投产。
二、科学攻关、重点突破
2005年,在夺取全国蚕茧产量第一大省的目标后,自治区农业厅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提升茧丝质量为中心,以高产量、高效益为突破口,围绕建设蚕业强省的宏伟目标,整合资源优势,走良种良法产业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我区蚕业竞争优势。
各地坚持以提高蚕茧质量为中心,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现场会、示范样板等,加大蚕、桑新品种选育推广;推行标准化桑蚕饲养技术、小蚕共育技术、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优良簇具方格簇上簇及管理;整顿规范蚕茧收烘市场秩序;推行热循环多功能烘茧设备等措施,提升广大蚕农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大力推行品牌战略,使广西茧丝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
(一)、加大蚕、桑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力度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广东引进杂交桑“沙2×伦109”大力推广,使广西的亩桑产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2000年后,大力推广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桂桑优12”、“桂桑优62”和“桑特优2号”三个速生、丰产、叶质优良的桑树新品种,这三个品种群体整齐、生长旺、壮枝多、节间密;发芽早、落叶晚、抗性强;产量较高,亩产桑叶达3900kg以上,比杂交桑“沙2×伦109”平均增产15%左右;叶质较优,适应性较强等特点。2007年全区推广种植的桂桑优系列品种和“桑特优2号”品种面积已达119万亩,占全区桑园面积的59%。
在农业厅的领导下,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蚕业指导所)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亚热带蚕品种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先后育成“桂夏二号”、“两广二号”、“桂蚕一号”、“桂蚕二号”等9对桑蚕新品种,并进行4次蚕品种的更新换代。我区育成的桑蚕良种均达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先进水平,其中“两广二号”已成为全国推广量最大的夏秋蚕品种,目前在广西累计推广达到2501.41万张。2007年全区“两广二号”推广应用达到402万张、占总养蚕量的71.7%,推广应用桂蚕系列蚕品种60.06万张、占总养蚕量的10.7%。由我站主持的《广西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与《桑蚕新品种“桂蚕1号”育成与应用》分别获得2007年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和一等奖。
桑、蚕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大提高了广西蚕茧产量和品质,我区的张蚕种产茧量由六十年代的10公斤左右提高到30公斤以上,亩桑产茧量由45公斤提高到101公斤,宜州市更是高达159公斤。广西蚕茧解舒率好,上车率高,平均解舒率超过60%;蚕茧缫丝级别由2A级以下普遍提高到4A级,部分达到5A级,彻底改变了广西蚕茧质量落后的局面。优质、高产、高抗蚕品种的应用,为广西提高茧丝品质,发展高产高质高效蚕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种业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畜牧法》结合广西实际,颁布了《广西蚕种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行业发展法律法规,蚕种生产和经营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加大蚕种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保证蚕种质量安全。增加投入,不断扩大和完善蚕种场的基础设施,努力提高蚕种生产综合能力。2007年全区可生产原种12万张,一代杂交种500万张,基本形成了安全生产、足量供应的新格局。
(三)推行标准化桑蚕饲养技术
为普及科学种桑养蚕技术,规范各项技术标准。2002年我们组织修订了DB45/T 86-2003《桑树栽培管理技术规程》、DB45/T 87-2003《桑蚕丝茧育养蚕技术规程》等8个广西地方技术规程,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示范样板,在全区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建成了宜州市、象州县、环江县等8个桑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来宾市、河池市、贵港市等5个桑蚕种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07年全区桑蚕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面积124.1万亩,推广率达61.4%。据调查统计,采用桑蚕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蚕户平均茧层率提高6.3%,上茧率提高6.6%,张种产量增加8.2%,亩桑产茧量增加12.1%。
(四)大力推行小蚕共育技术
小蚕共育是一项先进实用技术,它利于养蚕消毒防病、利于养蚕生产管理、利于技术人员现场技术指导、利于桑蚕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小蚕共育是推进桑蚕专业化生产,提高产业效益和产茧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共育户还是农村传播科学种桑养蚕的主要阵地。
自治区农业厅非常重视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几年把小蚕共育技术作为主推技术。2007年拔出500万元专款用于小蚕共育技术研究与推广,重点扶持50个小蚕共育室。2007年全区共有小蚕共育室3415家,小蚕共育率达44.6%。据调查统计,采用小蚕共育技术的平均张种产茧量比未采用的增加9.89%,节约成本41.63元/张,节约劳动力3.5个/张。
(五)推广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蚕病的有效防控是保证蚕茧生产高产稳产的有力保障。各地通过建立健全蚕桑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及时发布病情预报,指导蚕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村入户进行技术培训,增强蚕农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意识,通过建立“五个一”的综合防治制度(即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药品、统一消毒程序、统一消毒标准、统一防病制度),严格按标准消毒,并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各地还因地制宜采取蚕沙无害化处理,如宜州市财政拿出近500万元投入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市16个乡镇160个示范屯发动蚕农新建了5605个蚕沙池,集中处理蚕沙,杜绝病源蔓延,确保整个养蚕环境安全,对蚕病的防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07年我区蚕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2.6%,推广该项技术平均上茧率提高7.52%,张种产量提高12.88%,亩桑产茧量提高7.94%,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加大优良簇具方格簇上簇及管理
选择优良簇具是提高蚕茧质量的基础,方格簇是目前国内最理想的上簇工具,与其他蔟具相比具有上茧率高、蚕茧洁白、解舒好等优点。据调查分析,采用方格簇上簇上茧率比采用竹花簇上簇提高9.1个百分点,解舒率提高5.7个百分点。一直以来我们把方格簇上簇作为一项提高蚕茧质量的关键技术来推广,同时注重簇中管理,注意开对流窗,加强通风排湿。2007年全区方格蔟推广率超过56%,部分县(市)如宜州市、环江县方格蔟推广率近100%。方格簇上簇及管理技术的大力推广有效提高了蚕茧质量。
(七)整顿、规范蚕茧收烘市场秩序
近年来我区部分蚕区仍有收购毛脚茧现象,茧贩走村串户竞相抢购蚕茧,在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但各地主管部门丝毫不放松对蚕茧收烘市场秩序的整顿、规范,并因地制宜制订出台了很多有利于收烘市场秩序管理的规定,加强蚕茧收烘管理,引导蚕农不出售毛脚茧,坚持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保证我区蚕茧质量水平。如象州县农业局联合工商、质监、丝厂等部门狠抓蚕茧收烘市场管理,确保所收购的蚕茧化蛹率超过90%,否则予以重罚和停收整顿,取得了较好效果,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效仿。同时我区积极引进推广一些先进蚕茧烘烤设备,以保全和提高蚕茧质量,如陕西省安康市干燥设备研究所研制的热循环多功能烘茧设备正示范推广应用。
三、当前广西蚕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2008年蚕业生产预测
据目前我区蚕业发展形势分析,预计2008年全区桑园210万亩,养蚕580万张,蚕茧产量21万吨,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受今年1月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气候的影响,我区一些农作物受灾严重,蚕业也受到一定的灾害影响,桑枝发芽推迟,发枝缓慢,养蚕供叶推迟。据了解,我区南部蚕区春蚕饲养于3月12日开始出库蚕种,3月25日—30日收蚁;北部蚕区于3月20日后出库,4月1日左右开始收蚁,蚕期整体推迟15-20天。据农业部门上报的蚕桑生产进度统计数据显示,截止3月31日,全区发放蚕种35.35万张,与去年同期的83.92万张相比减少了57%。预计首批鲜茧将于4月下旬上市,同比推迟15天左右。
2、受去年国内生丝行情低落、蚕茧价格大幅度下跌的影响,蚕农观望心态比较严重,对桑园的投入和管理力度有所减弱,出现了少部分蚕农弃桑进城务工的现象。
3、受农资价格的大幅度涨价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蚕业比较优势下降,蚕农对桑园的投入有所减少,导致桑叶长势与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可能影响今年的养蚕量和蚕茧产量。
(三)主要应对措施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对蚕业生产的影响,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组织广大蚕业工作者及时深入生产一线技术指导,力争把恶劣气候对今年蚕业生产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大力推广“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优良桑树品种和“两广二号”、“桂蚕一号”、“桂蚕二号”优良蚕品种;主推标准化桑蚕饲养技术、小蚕共育技术、优良簇具方格簇上簇及管理、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几大技术,全力提升我区蚕茧质量和产量。
3、引导蚕农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积极进行低产桑园改造,更新桑树良种,提升桑叶产量和质量,为今后我区的蚕业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