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
那达木德,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上世纪60年代起从事奶牛养殖业,历任内蒙古赤峰市畜牧局局长、内蒙古自治区畜牧总站站长等职务,2000年起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奶业协会秘书长。
记者:请问您如何看待近期的“三鹿奶粉事件”?
那达木德:三鹿奶粉事件是一个中国乳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总暴露,中国乳业正处于成长期,长期以来有很多的问题和矛盾。这一事件是有关部门不作为的结果,全国各地也都有,只是没有暴露。但暴露出来也是好事,对中国乳业虽然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但坏事也会变成好事。我们应该正视问题,拿出相应对策,治理整顿。
记者:目前呼市原奶收购价格是多少?奶农收益情况如何?
那达木德:前一阶段,呼市政府协调两大奶企制定了原奶收购价格,由每公斤1.8元上调到2.6-2.8元,在全国处于中上等水平。今年4、5月原奶收购价格往下调了两毛,散户意见很大,因此到9月5日又调了回来。
如果一头奶牛年产奶在4吨以下,奶农就赚不了钱,还要倒贴;如果产奶在5吨,奶农一年就可挣2000元;如果产奶量达到8吨,奶农就可以挣5000元。从目前的情况看,40%奶农养奶牛处于亏损中,30%能够做到保本,30%有一定规模化的能够挣钱。
记者:原奶的收购价格到底多少才是合理的?
那达木德:我认为应该让利润在产业链的各环节均匀分布,各得其所。以前一阶段收购价格较低时为例,如果说整个产业链的利润是10分,其中奶农只得1分,乳制品企业得到3分,包装企业得到3分,其他环节如奶站、销售商等得到了剩余的3分。这样长久下来,奶牛养牛不挣钱,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从国外的经验看,奶农是有补贴的,但我们现在还做不到。
我们协会正在与政府合作,希望能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办法来制定原奶的收购价格,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抽样调查,将收购价格确定为奶农的养殖成本加一定的利润,成本中包括饲料、劳动力成本、各项折旧等。
记者:中国奶牛养殖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那达木德: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小、散、低”,要想进一步发展,就一定要走规模化的道路。内蒙地区一直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也有一些专业化的牧场,包括乳品企业建立的牧场和一些私人牧场,还有奶联社模式等,但整体来说,规模化养殖的数量在总量中占的比例还非常小。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奶联社,目前政府对其扶持力度也较大,您如何看待这种新模式?
那达木德:奶联社是在问题暴露以后出现的事物,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对现有奶牛资源的整合,而不需要再耗费大量资金购买奶牛。我认为这种规模化的方式更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
该公司原来是搞良种繁育,卖奶牛,后来参考国外奶业合作社的经验,决定在国内推广奶联社。这种模式实质是专家养牛,具有规模、技术、管理、开发等方面的优越性。同时,它在产业链中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主体,提高了议价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