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余波未平,有专家悲观断言,今年整个乳品行业可能会有3
0%的市场萎缩。但是,对于未检出三聚氰胺的云南34家乳企而言,他们更愿意相信,本土奶抢占市场的机会来了。对此,云南省奶业协会会长毛华明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只要有足够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本投入,云南乳业10年内实现200亿元的产业规模并不是难事,也不是梦。
云南乳业“三足鼎立”
5年来,云南乳企从百家争鸣走到了战国七雄。新希望集团“联合舰队”从2002年底驶进云南以来,才真正打破了乳业市场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格局。新希望收购蝶泉乳业,先后投资近2亿元进行奶源基地建设和技术改造,奶粉出口的霸主地位几乎无人能够撼动。而雪兰自从与新希望合作以来,雪兰公司产销量增长73%,利税增长326%,员工工资增长31%,养牛户收入增长28.5%,实现了销售收入、完成利税、员工收入和带动农户致富奔小康四个同步增长。
在红河,无人不识多喝乳业。从创业时仅20万资产的企业,成长为一家拥有固定资产8000万、两个乳制品加工基地,满负荷生产产能达到日处理600吨奶产品、年销售超亿元的现代化乳制品企业,云牛乳业(原多喝乳业)用了不到5年时间。而且,他们在两年前就试图改变云南乳业的江湖排名,现在已经成为云南乳业三大版图当中重要的增长极。
大理在这次奶粉事件中反应快,动作大。大理的奶牛存栏数、奶产量、加工生产能力等均占据了云南的7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80%,因此云南人喝奶,基本上都要看大理乳业的“脸色”。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大理的乳业动一动,云南人喝奶的价格、品种、质量就得震一震。蝶泉是国内奶制品出口量最大的民族企业。
9月28日,记者从大理农业主管部门了解到,目前大理州正着力打造优质奶源基地,到2012年,全州奶牛存栏将达到15万头,产值达10亿元;乳品加工处理能力达1800吨/日,乳制品加工业产值达15亿元,上缴税收2亿元。
“南方最佳奶牛养殖地”
“云南虽然饲养奶牛的历史悠久,奶牛饲养头数在南方最多,但是,无论是云南、还是昆明在全国各省市和城市中人均奶制品消费、奶制品消费支出及其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均是最低的。”云南省奶业协会会长毛华明说,2007年昆明人均奶制品的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仅为2%,而其他城市占2.7%~6.6%,云南城镇居民占1.6%,而其他省市城镇居民占2.9%~7.4%。2006年乳制品消费量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为25.54kg,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位3.13千克,而云南仅分别为12.71千克和0.21千克。如果云南要达到奶制品消费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需原料奶100万吨,现有生产量只能满足1/3。
毛华明说,云南独特的亚热带高原气候不但适合奶牛生长,而且具有草源饲料资源优势。他介绍,云南有草地11851.85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62%,这直接为发展乳品业奠定了根基,除了大面积的草地外,云南每年还能生产大约2000万吨的农作物秸秆,这是奶牛所需的重要饲料来源。“随着天然草山保护与恢复、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实施,云南还可以释放出更大的奶牛养殖潜力。”
10年内可做到200亿
来自云南省奶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显示,云南乳制品行业在大理、昆明和红河等地形成了荷斯坦奶牛集中生产区,奶牛存栏近15万头,能繁母牛约10万头,居南方各省区之首。2006年云南牛奶产量为36万吨,全省乳品加工企业40余家,日处理鲜奶能力超过2000吨。全省城乡居民全年奶制品消费量为21万吨,可以调出省外奶制品折合原料奶可达15万吨,是南方各省市中唯一可净调出奶制品的省份。
毛华明分析,与云南紧紧相连的“泛珠三角”市场每年至少有500万吨牛奶的供应缺口,“泛珠9省区市中,有8省区市的奶品市场需要净调入。”而与云南相连的另外一个超级乳品消费市场——东盟,每年的奶品供需缺口则在1500万吨以上,“云南只要能满足这两个市场需求缺口的10%,就可做到200万吨的产业规模。”毛华明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本投入,比如,建立规模化养殖生产扶持资金,优质饲料基地建设和疾病预防控制等,云南乳业10年内实现200亿元的产业规模并非梦想。(都市时报)
10.大众日报:别让牛奶白白地倒掉
中国养殖网 2008-10-6 10:57:13 大众日报
中新山东网枣庄10月6日电据大众日报报道 自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笔者连续听到奶农“倒牛奶”的倾诉。一位养牛大户介绍,19日以来,“伊利”和“蒙牛”不来收奶了,这里每天产的几十吨鲜奶无处可卖,只能白白地倒掉,若这种状况不能尽快改变,奶农就只剩杀牛一条路了。
奶农,牛奶产业链条中最低端的群体,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依赖于奶站、公司才能生存,他们在这次“毒奶事件”中损失十分惨重。应当说,当前奶业的困境,主要责任在无良企业,绝大多数奶农是无辜的。笔者以为,在严肃查处“毒奶事件”责任者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奶农把好端端的牛奶白白倒掉,维护奶农利益同样刻不容缓。
不让牛奶白白地倒掉,就是保护成千上万奶农的利益。“这么天天倒牛奶,全村就完了”——奶农的哭诉让人动容。是啊,现在养奶牛的地方,大多属于相对贫困的地区,养殖户多是在当地政府鼓励和优惠政策扶持中走上养牛道路的,他们的生活普遍不富裕。“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这些专业养牛村墙上的口号,不仅反映出奶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奶牛对奶农家庭衣食住行的重要性。设想,如果倒奶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大批依法养殖的奶农将无奈地失去收入来源,生活必将陷入困境,后果不堪设想。
不让牛奶白白地倒掉,就是保护中国奶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承认,“毒奶事件”让我国奶业面临着大麻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的奶业就此完了。有专家指出,我国奶业是一个近两千亿的大产业,涉及到全国千家万户,涉及到一代婴儿的健康成长,涉及到民族工业的兴衰存亡,没有退路可走。而奶业要发展,奶农是根本,奶农的利益就是奶业的利益,奶农的风险就是奶业的风险。如果任由奶农倒奶或宰杀奶牛发生,导致大量奶农停产、转产或另谋生路,那么,我国奶业的发展就要失去根基。
不让牛奶白白地倒掉,奶企责无旁贷。应当看到,“三鹿”、“伊利”、“蒙牛”等大企业出了问题,产量锐减,减少甚至不收奶,是奶农倒奶的直接原因。一般来说,奶企和奶农是一种契约关系,双方依据合同、订单等,约定了原料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这个层次上说,不管“三鹿”、“伊利”、“蒙牛”出了什么样问题,都无权随意毁约不收奶,凡经检验合格的原奶,都必须一斤不少地按照合约继续收购,否则,就要依法承担起奶农的损失,依法为现在的“倒奶事件”埋单。
不让牛奶白白地倒掉,政府义不容辞。有位奶农说:“镇长一直在为我们找销路。”镇长的忙碌,让奶农们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笔者了解到,“毒奶事件”后,有关部门一手抓查处,一手抓帮扶,主动加强与合格的乳品生产企业联系对接,帮助奶农落实鲜奶收购合同,加紧落实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母牛补贴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已有的扶持政策,想尽一切办法去“救”牛奶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项措施的完善和落实,牛奶一定不会白白地倒掉,奶农一定能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