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随着石家庄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国内众多地方奶牛基地出现“倒奶风波”。而在我们扬州江都仙女镇生态园区,扬州大学教授薛元龙创立的荷龙农业有限公司却是一片繁忙,日产2.2吨奶,24小时内走上扬城百姓餐桌。薛教授告诉记者,“奶牛小区”这一全新“绿色养殖”模式的实践,是他们规避市场风险的法宝。 扬州网讯随着石家庄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国内众多地方奶牛基地出现“倒奶风波”。而在我们扬州江都仙女镇生态园区,扬州大学教授薛元龙创立的荷龙农业有限公司却是一片繁忙,日产2.2吨奶,24小时内走上扬城百姓餐桌。薛教授告诉记者,“奶牛小区”这一全新“绿色养殖”模式的实践,是他们规避市场风险的法宝。
大学教授托起生态奶牛场
走进绿树绿草环抱的扬州荷龙农业有限公司,一辆辆重载卡车拖载着高蛋白牧草,从远在千里的海边跋涉而来,奶场一片繁忙,工人们忙着搬运饲料,打扫牛舍,而薛元龙则在一旁仔细检查挤奶设备,他告诉记者,凭借绿色的食物链条,把奶牛放在“小区”里饲养。在奶牛饲料投喂方面最讲究科学。除了喂食青储玉米、优质牧草外,还从豆制品厂和啤酒厂调购豆渣和酒糟,所有这些“绿色饲料”都富含植物蛋白,以植物蛋白换取牛奶蛋白,确保了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靠科技与良心支撑起来的企业,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要提供优质的牛奶,不仅要供给优质的饲料,还要有优质的奶牛品种、优良的饲养环境和优质的机械设备及技术服务。
凭借扬州大学科研后盾,“荷龙奶牛场”繁育良种,场内近200头良种奶牛,由加拿大的良种奶牛“龙牛”与美国“荷斯坦”奶牛“以强配强”、“以优配优”培育而成,产奶性能可在10吨左右。去年“荷龙奶牛场”全场每头牛平均产量已高达8.5吨,其中编号“0131”的奶牛创下14吨的高产纪录。
此外,荷龙奶牛场配备有专门的兽医,场内外定期消毒,每头奶牛建立疾病控制档案,一日三餐严格按食谱喂食,奶牛生病服用中成药,减少抗生素使用。
奶牛常见的病例是乳房炎,奶场采取人工按摩乳房来消炎消肿。如果确实需要用药,产生的牛奶则用来喂养乳牛,对于患病的奶牛则作为菜牛进行淘汰,决不让安全隐患流入到生产环节,这是奶牛场的一条“铁律”。
牛奶从母牛乳房到挤奶机、到冷藏罐,再到加工车间,都是机械化、流水线、全封闭。从挤出到加工,再到百姓餐桌,甚至不超过24小时。
整个饲喂过程都是科学的、生态的。就连美国、日本的考察团也惊叹:小小奶牛场管理竟然如此精致、专业。农业部有关领导对奶牛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奶牛小区”成饲养新模式
据了解,我市目前大约存栏奶牛有2000头左右,其中最大的养殖基地是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存栏量在600头左右,此外就是一批民营小型奶牛场,分布在邗江、江都、高邮等地,最小的规模只有几十头。
我市液态奶的日消费量达到150吨,地产乳制品企业的加工能力为120吨。在外地品牌企业价格和品牌的双重挤压下,地产企业的加工量只有80余吨,远远低于市场需求和实际加工能力。
薛元龙说,扬州奶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形成一条更加坚固完善的利益共同体。“奶牛小区”倡导集约化饲养,是扬州奶牛业发展的新归宿。
他建议,通过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引导,使小型奶牛场相对集中,既有各自独立的饲养单元,又有共同的饲养小区,投资建设“以牛为本”和因地制宜的硬件设施,配备奶牛场管理系统,对每头牛的产奶数据、体重、配种、治疗等进行数据化管理,统一饲料基地建设及生鲜奶销售。
在“奶牛小区”,以扬州大学科研基地为依托,实现统一饲料配制、统一饲喂、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挤奶,分户管理,实现规模养殖。在此基础上,尽早建立受企业和供奶方都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来做“裁判员”,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裁判员”的公正裁判,有效推动奶源主动向更高的标准发展。(记者张玉峰 胡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