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老板”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高阳镇垢冢村农民刘兵,他从2003年开始养牛发展到现在,一年出栏2000头牛,是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
“菇老板”是垢冢村农民李功同,他种菇8年,带头成立了金针菇、双孢菇协会,领着四邻八乡的农民种菇致富。
牛老板和菇老板是原本不相干的两个人,但是在荆门市迅速发展的循环经济背景下,他们不但有了联系,而且变得密不可分。
1月6日,在李功同的草菇大棚里,记者看到搭好的架子上一层一层叠放着菇床,双孢菇长势喜人。李功同介绍说一平方米能收双孢菇25斤,一斤的市场价格在2元左右。记者算了一下,拥有4000平方米大棚的李功同每年卖菇收入非常可观。不过,种菇的成本高吗?李功同指着菇床上双孢菇扎根的“土壤”说:成本不高,这是秸秆和牛粪,以前都没人要,很便宜。秸秆0.1元一斤,干牛粪0.5元一斤,一平方米需要各30斤左右。每年七八月买回来,高温发酵20多天就可以用了,一年种3茬菇都不用换,又便宜又肥沃。
以前污染环境、让人头疼的牛粪,现在不但成了菇老板的宝,也成了牛老板的宝。牛老板刘兵坐在家里就有人上门来收牛粪,一年光靠卖牛粪就可以收入10万元。
一方面是牛粪能换钱了,另一方面,和菇老板一样,牛老板在饲料投入上也精打细算,变废为宝,大大省钱了。现在,刘兵还有400头牛存栏,记者看到牛食槽里堆着秸秆和一些渣滓。刘兵说,这些渣滓是苕渣,当精饲料营养含量比买来的饲料还要高。附近有一个淀粉厂,产生的苕渣不要钱能拉走就行,这项“废物利用”一头牛给刘兵省了500元钱。
秸秆和苕渣喂牛,牛粪和秸秆种菇,这个小小的循环系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近年来,荆门市在发展循环农业的道路上作了很多探索,并找到了一系列符合地方特色的循环模式。
农田内循环模式分为稻田养殖、秸秆还田、围山养鸡三种,2006年荆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5万亩,仅“稻虾连作”、“稻虾轮作”、“稻虾共生”三种模式的养虾面积就达到3万亩。
种养间循环模式像上面提到的牛老板和菇老板的合作就是一例,另外还可以在种养间加上沼气、鱼塘环节。现在荆门市有沼气池4.5万个,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沼气-稻菜果”模式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3∶1,比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产值高出1倍。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循环模式就是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工艺,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后生产出有机肥料循环到农村。荆门市夏家湾水务公司处理城区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每天产生污泥40余吨。这些污泥含有大量氮磷钾、微量元素和有机质。过去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堆放或深埋,既占地又产生二次污染。现在引进了生物制肥新技术,将污泥转化为营养土和有机肥料,在对白菜的应用试验中验证,使用有机基质的白菜亩产增加391公斤,提早4天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