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聚氰胺突袭婴幼儿奶粉时,很多家长兴奋地找到了奶粉的替代品豆浆,但却发现大多可能是转基因大豆制成。未来的中国,这样的选择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少,市场上出现的转基因食品或许还有我们一日三餐离不开的小麦和水稻、玉米,甚至是猪、牛、羊。
《投资者报》记者近日独家获悉,转基因粮食种植的商业化有望在今年底获得批准放行,品种就在水稻和玉米之间选择,最有可能是转基因玉米。此前,国家已经确定200亿元科研投入转基因,与大飞机、探月工程、第三代通信等同时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
"这些品种是几天前农业部刚确定,目前还没有正式对外宣布,农业部不让说。"在9月25日由环境保护部举办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论坛上,一位科学家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
转基因技术最终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过去的11年里,全球范围转基因作物种植增长了67倍,中国在此之前除了转基因棉花以外,一直拒绝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解决饥饿和温饱难题,但也有人担心转基因食品会伤害人体的健康。
多年争议
"转基因粮食商业化陷入无休止争论的原因,不只是技术问题,它背后是国家与国家的政治、经济、贸易、社会伦理之争。"全国政协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指出。
转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受体生物基因组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的生物过程,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也称为遗传工程或基因工程。
对转基因技术最强烈的反对意见主要来自绿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网络这样的国际组织。第三世界网络认为,基因工程所用的基因来源于任何生物,生物种类之间的界限完全被打乱,对出现的新组合和性状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表达,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还缺乏认识,有些甚至一无所知。
争论高潮在2005年时出现。当年4月13日,绿色和平组织在北京宣布,估计2004年湖北省最少有950吨到1200吨转基因大米流入市场。而农业部尚未颁发一例水稻转基因安全证书,也未进入商业化生产。
支持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学者开始反击,由张启发院士联合15位院士及其他专家起草的《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策略的建议》转交到国务院领导手中。报告认为,转基因水稻已经完成商业化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安全评价程序和试验环节,未发现存在安全性风险,具备了区域性商品化生产条件,应迅速批准商品化生产。
但绿色和平组织随即在当年12月1日公布了一份《中国转基因水稻对健康和环境的风险》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关于转基因会不会给人体带来损害等问题还没有明确结论。即使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投入200多亿元进行转基因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之后,反对的声音依然强烈。
在2008年9月25日举行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三次"会议上,绿色和平组织这一次从商业化、经济的层面提出反对转基因水稻意见,向大会发布了《国内消费者与海外市场转基因水稻面临双重压力》的报告,称中国米制品在海外遭遇转基因壁垒,转基因水稻所受到的阻力已是现实,而不再只是理论。
此外,绿色和平组织和第三世界网络向大会联合发布了一份《国外专利陷阱中的"中国"转基因水稻》调查报告。绿色和平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罗媛楠向记者表示,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以图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水稻品种,但许多核心内容早已被国外公司和机构通过专利所控制。
转基因胜出
记者就此采访了上述转基因水稻CpTI专利发明人、中科院遗传所朱祯教授,他说:"有这个可能,但国外有些专利已经过期;有的专利持有人并没有提出权利要求,有些专利并没有在中国申请。"所有的争论都将告一段落,中国政府的姿态正在日渐明朗,今年7月9日,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获得原则通过,并要求"抓紧组织实施"。今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采访时,明确表达了赞成转基因作物的立场。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彭于发说,"迄今为止,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经过全世界几亿人多次食用,尚未出现任何安全问题。与杂交、分子标记等遗传育种技术相比,转基因技术从科学原理上是最先进、最安全的。"而就在支持派与反对派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陷入无休止论战的这几年,世界转基因商业化种植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据黄大昉介绍,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正式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全球种植160多万公顷转基因作物,到2007年11月间转基因作物达1.143亿公顷,也就是说11年增长了67倍。这个速度可以说在农业技术里是空前的,因为任何一项农业技术,包括育种、农药化肥、农机都没有在11年间增长67倍的速度。2006年美国已经开始种植提高营养成分的转基因水稻,伊朗已经批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
据了解,国家高层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一贯是肯定和支持的态度。黄大昉曾经担任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所长,据他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讲过,"未来农业的发展主要靠尖端技术,靠生物工程。"对于中国来说,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据黄大昉介绍,中国之所以选择转基因技术,第一是应对未来的粮食短缺,有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5亿吨,到2020年按16亿人口、平均每人需要400公斤粮食计算,需要6.4亿吨粮食。第二是转基因粮食作物可以减少农药投入;第三是,转基因技术是生物工程总的核心技术,我们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在国际上具有相对优势,但如果限制商业化应用,已有的相对优势会失去,可能拥有的国际竞争力也会削弱。
水稻还是玉米
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1/3。目前最有可能获得批准的转基因水稻有3种,分别是转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Bt基因水稻、转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水稻和双价转CpTI/Bt基因水稻。
据记者了解,这3种转基因水稻转入的基因主要是抗虫性的。水稻害虫很多,需要施以大量农药,有的农药会产生副作用,而转基因水稻对于常见的水稻螟虫具有高度抗性。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胡瑞法说,转基因水稻试验田每公顷农田平均减少80%农药施用量,而产量平均高出6%。
此前,农业部于2004年底开始启动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审批程序,意味着一旦获准,转基因水稻将成为13亿中国人的主食。
国家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首席专家薛达元,对转基因水稻的种植持审慎态度。他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即使农业部放行转基因水稻种植,也必须对潜在的风险加强管理,否则小风险也会酿成大风险。
一位生态研究人员说,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条件还不成熟。因为转基因水稻将在中国南方地区推广应用,但南方地区野生稻分布比较多,基因流可能对宝贵的野生稻资源造成破坏。
转基因在中国决策管理制度实行的是部级联席会议制,主管部门是农业部,其他商务部、外交部、卫生部、环境保护部、商检局等相关国家部委共同组成。作为环境保护部门的代表,由于常常提意见,薛达元成了农业部不受欢迎的人。
一位生物学家告诉记者,今年年底将先批准水稻转基因商业化种植。而据薛达元透露,"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申请要在2008年获得通过,希望渺茫。因为申报人有好多试验要补做,还没有完成。有可能先通过安全性审批的是转基因玉米。"一位国家转基因安全委员会的科学家说:"我个人认为,首先是对人的健康安全考虑,玉米主要用作禽类吃的饲料,先推出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更稳妥些。""转基因玉米已经摆在农业部案头,安全性问题不大;转基因水稻也早已摆在那里。就看农业部如何把握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一位研究员说。
专利费之困
中国转基因作物走向大田的只有棉花一种,创世纪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农作物商业化种植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公司,然而,创世纪转基因棉花并未像世界转基因巨擘美国孟山都一样挖掘出金矿。
创世纪总裁杨雅生告诉记者,目前使用创世纪转基因技术的抗虫棉面积占全国90%以上。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为何占全国90%以上的市场却利润只有1000多万?杨雅生说:"在创世纪的利润结构里,育种销售的利润占大头,转基因专利技术许可收费很难做到。同样一公斤转基因抗虫棉种子,孟山都在印度收20美元的专利费,在澳大利亚收取20到30澳元专利费,而在国内,创世纪收取1毛钱都很难。"杨雅生解释说,抗虫基因转到棉花上去就没办法卸下来,很多种子商利用这一点,从市场上或者各个地方的棉田里拿到带有抗虫基因的材料回去育种,很容易繁育出新品种,再卖给农民,逃避支付转基因技术专利费。理论上说,只要从转基因棉花中取出一粒种子,里面就带有这种基因。国内人们可以随意地用,国外的种子商也可以从我们国内随意得到,没有办法保护这种种植在大田里的专利技术。而不像工业产品专利技术可以放在房间里保护,或者存放在计算机里保密。"现在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种子公司、科研单位都在做,而转入的抗虫棉基因是中国农科院生物所发明研制的,也就是转让给创世纪的专利技术。"创世纪注重技术研发,每年销售额的5%用于研发。目前的研发团队有20多位博士、硕士,并且从中国农科院"挖"去科研骨干崔洪志博士担任其实验室主任。杨雅生说,"与孟山都相比,我们的管理不比他差,但在技术上我们与它相差很远,这需要我们长时间努力。我希望我一生都努力做这个事情。"杨雅生透露,创世纪现在正往上市的方向走,目前接近符合中小企业板上市要求。"我们希望能在3年内上市。虽然上市地点的选择由股东会决定,但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国内资本市场。"现在,创世纪一直强烈要求参与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的配套研究。据有关报道,240亿元国家转基因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其中120亿元由中央财政支付,另外120亿元由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套。创世纪总裁杨雅生说,"创世纪希望能够参与国家转基因棉花新品种的研究,承担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国家资金如果出1000万,我们也配套出1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