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塞北蒙牛生产线一景。 何大为 摄
近年来,通过对区位、资源、市场等因素的再认识,辩证地看待比较优势,我市下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奶业发展“异军突起”,奶牛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不到1万头,发展到如今的55万多头,其产生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让人们欣喜地看到结构调整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切实探求到了一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肉牛与奶牛“角色”转换,奶业成为“三型”农业的最佳选择
牧业一直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但在上世纪80年代前,农民多以养殖肉牛和山、绵羊为主,经济效益低下。尽管部分县区已有农户养殖、繁育奶牛,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奶业仅仅停留在自给自足状态。传统优势产业并不能使农民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 随着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和2003年我省实现禁牧,奶业发展出现希望的曙光。一方面,我市有2030万亩的草地,当年生牧草(青玉米、青莜麦)种植百万亩以上,而且形成了洋河、桑干河和壶流河河川区玉米种植带,能够为奶业发展提供优质牧草和饲料保障,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我市北部地区已形成奶业的生产、加工区,南部地区则是京津冀大市场的消费区,具有无以比拟的区位优势。 市委、市政府敏锐捕捉到这一历史机遇,将奶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课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畜牧业、林业、草业、种植业进行了调研比较,通过对菜、奶、肉等综合资源消耗与效益对比分析,认为奶业是资源消耗最少、产出效益最高的集约型产业,是节约型、高效型、稳定型“三型”农业的最佳选择。 ———养1头奶牛年耗水20立方米,而1亩蔬菜年耗水580立方米。 ———灌溉1亩蔬菜年耗电350度,每年每头奶牛照明和挤奶共需用电30度,奶牛产的粪便还可生产沼气,1头牛的粪便年提供787.5度电。 ———1亩蔬菜年需化肥100公斤,而养奶牛不仅不需要化肥,还能产一定量的有机肥。 ———养100万头奶牛需10万个劳动力,100万亩蔬菜在4个月的种植季节里需33万个劳动力,季节性用工过于繁忙。 ———建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可消化3头奶牛的粪便,提供沼液4万多斤,沼渣6000斤,可供8亩土地施用,是理想的无公害肥料;年产沼气630立方米,年可向用户提供2835斤煤炭的燃烧效能,提供照明时间4410小时。而蔬菜种植最大缺点就是耗水太多,大量开采地下水,最终造成环境的极度恶化,同时种菜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土地板结、污染。 思则变,变则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下大力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政府的科学定位,让农牧民看到了奶业的发展前景;可观的经济效益,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看到了商机,纷纷加入奶牛养殖行列,而大规模的肉牛养殖逐渐淡出我市畜牧业“舞台”。 这一转变,昭示着我市奶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启动百万头奶牛行动计划,多措并举助翼奶业腾飞
“要尽快把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建成全市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市委八届五次、六次全会,先后明确提出了我市奶业发展的方向。市政府于2005年全面启动百万头奶牛行动计划,鲜奶产量将达到300万吨。具体措施上,集中精力在奶源基地、加工龙头企业、饲草饲料基地、奶业相关产业“四大工程”,奶牛良种繁育、疫病防治、质量监控、新技术推广示范“四大体系”建设上大做文章,创造性地为奶业开拓更宽更广更好的发展空间。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力。总投资11.46亿元的塞北蒙牛3个万头奶牛现代牧场和有机高端奶加工项目,被列入河北省2007年十大重点项目之一,被认为是目前世界单体奶牛场规模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天津鑫凯龙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塞北管理区投资8700万元,生产脱脂粉和无水黄油,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万全金源乳业有限公司和涿鹿恒利乳业有限公司乳品加工项目已开工兴建,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市坝上坝下奶业加工企业分布不平衡格局。 加快奶牛养殖标准化建设。全市所有奶牛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严格按照标准化养殖规范进行管理。积极组织全市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进行产地认定,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产地认定补助。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测中心已开展工作。 加强饲草饲料体系建设。全市共种植各类饲草300万亩,品种由过去的多而杂向以苜蓿为主的高效豆科转变,苜蓿累计保留面积达到100万亩。加大了优质饲草的推广力度,完成示范巡青518、高丹草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5万多亩。同时,市县区均加大了对饲草饲料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了10家与奶产业相关的饲草饲料加工企业。 加强奶牛良繁体系建设。组建市级奶牛良种繁育服务中心,各县区、乡镇、村成立相应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奶牛良繁四级网络体系。三年来共使用国家、省、市补助优质冻精100多万支,奶牛单产显著提高。 加强新技术推广和示范体系建设。在全市重点推广了标准化奶牛饲养管理、奶牛冷配改良、胚胎移植等6项与奶牛养殖相关的科学新技术。开展了百名科技人员承包百个奶牛养殖小区活动。建立了奶牛风险基金,切实保护奶农养牛积极性。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跨越式发展
短短几年,我市奶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华北及京津地区重要奶业养殖、生产、加工基地。 规模化、一体化的奶牛养殖新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养殖小区、养殖基地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市。养殖小区由2004年的53个发展到现在的157个,养殖专业村、重点村由343个发展到535个,机械化挤奶大厅由44个发展到210个,基本形成了坝上、城郊和怀涿三大奶牛养殖优势区域。 奶牛发展数量由2004年的22.6万头发展到现在的55.1万头,增长144%,年平均递增34.6%。2007年,我市奶牛发展数量已位居全省第二。奶牛存栏数量较2004年增加30万头,为养殖户可增加存量资产30亿元。 鲜奶产量由2004年的40万吨发展到现在的104万吨,增长160%,年平均递增37.5%,位居全省第三。三年来养殖户共销售鲜奶236万吨,增加奶牛养殖毛收入45亿元;加工鲜奶183万吨,实现加工产值70多亿元。 乳品加工龙头企业由2004年的10家发展到目前的18家,日处理鲜奶能力由395吨提高到3000吨。 作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菜篮子”产业,奶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关系到城乡居民生活。“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对我市奶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维护奶农利益,保护完善奶业发展根基,使这一全市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继续沿着既定的轨道阔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