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种质资源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是国家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对草地畜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由于对草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草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地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草种质资源丧失和流失情况严重。为了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草种质资源的保护,在“广泛收集、妥善保存、全面评价、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方针指导下,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对草种质资源进行普遍征集,“七五”、“八五”、“九五”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课题,2002年列入国家财政专项,我国的草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低温种子库抢救草种质资源,保护遗传多样性
低温种子库是种质资源最有效的保存方式。1997年建成的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是全国牧草保种体系的中心库,现已保存草种质材料1.5万份,隶属于75科455属1177种(变种),其中有古老的第三纪孑遗植物沙冬青,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蒙古扁桃、黄芪、梭梭、刚果甘草、胀果甘草、甘草、沙芦草、短芒披碱草、无芒披碱草、野大豆、任豆,还有大量的中国饲用植物特有种黑紫披碱草、圆柱披碱草、中华羊茅、冷地早熟禾、丝颖针茅、海刀豆、塔落岩黄芪、牛枝子、博洛塔绢蒿等。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的牧草基因库,作为我国牧草保种体系的温带备份库,现已入库保存草种质材料7000余份;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热带备份库保存热带草种质材料2600多份;长期库(国家种质库)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共保存草种质材料3500多份。截至目前,我国长、中期库已累计保存草种质材料约2.8万份(含重复),有效地保护了草种质资源,保护遗传多样性。
二、草种质资源圃异地保护种质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
草种质资源圃以保护多年生和无性繁殖草种质资源为主要目的,重点开展优异异花授粉材料的田间无性繁殖保存;濒危、珍稀材料的的田间保存,属于异地保存范畴。截至目前,在全国不同的气候带建立了15个多年生草种质资源圃,田间保存草种质材料1200多份。其中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的国家多年生牧草圃是我国目前保存多年生草种质资源最多的圃,截至2006年底,已保存我国北部9个省(区、市)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5个国家的480份草种质材料,其中野生种351份,如稀有材料黄花扁蓄豆和濒危植物柄扁桃、沙冬青等,引进栽培种129份材料,保护了物种多样性。
三、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保护稀有珍贵物种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种质资源就地保护的最有效途径,我国草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始于80年代,最早的一个是1982年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以保护长芒草为主的宁夏固原县云雾山草地自然保护区。之后,根据1979年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等8个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区划和科学考察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国先后建立了黑龙江月牙湖、吉林长岭腰井子羊草、辽宁彰武那木斯莱、内蒙古锡林郭勒、河北红松洼、山西五台山、山东黄河三角洲、四川螺髻山亚高山、甘肃安西极旱荒漠、新疆奇台荒漠、新疆新源山地草甸类、新疆福海金塔斯山地及草地13个国家级草地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10万公顷,主要保护有105个科,568个属,1643个种,其中禾本科有81个属,219个种;豆科有41个属,157个种。经过管理和保护,恢复草地植被和生态系统,使这些生存受到威胁的物种及种群得以自然生长、发育和繁衍,既保护植物的遗传特性,又保护遗传变异性。
总之,在政府及各个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通过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的实施,抢救性地保护了我国的草种质资源,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生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