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研究了鲤鱼肠道不同部位的表观消化率差异,结果表明后肠及中肠的能量、蛋白及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前肠的能量、蛋白及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中后肠(p<0.05),提示鲤鱼体肠道的消化吸收主要集中在中前肠。就剖鱼集粪的方法而言,鲤鱼后肠的粪样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鲤鱼;肠道;表观消化率
一、前言
水产养殖业及饲料工业的不断发展给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水产饲料原料筛选与使用上要求也越发苛刻,真实可靠的原料消化率值是原料挑选的重要依据,其中表观消化率常用来替代真消化率进行判断。但由于水产动物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在表观消化率测定上亦存在很多困难,在粪便收集上也区别于畜禽。
水产动物表观消化率测定试验常见的收粪方式有网捞、挤压、虹吸、Guelp沉积柱等,其中杀鱼取肠集粪法是经常运用的方法之一。有研究报道,鱼体肠道不同部位对饵料中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杀鱼取肠集粪中如何收取具有代表性的粪样应是考虑的重点。本研究拟将鲤鱼肠道人为分成三部分,分别收取粪样,测定对蛋白、能量及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确定鲤鱼肠道中具有代表性的粪样部位。
二、材料与方法
试验用鲤鱼来自北京市通州区养殖场。试验鱼进入实验室前,先用浓盐水消毒,再转入暂养池暂养至少一个月。实验开始前按15尾/桶将试验鱼(平均体重115g)随机分配到四个实验桶中,并以商业饲料驯养7d,驯养时每天饱食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09:00~10:00与15:00~16:00。驯养结束后开始投喂试验料(见表1),每天09:00~12:00连续投喂至饱食,投喂14d。试验第14d 14:30用过量MS222进行麻醉,剖鱼取肠,按前肠、中肠、后肠(1/3对折)剪断,取粪保存于-20℃冰柜中。
表1 试验饲料配方及化学成分 原料 %(干物质中) 进口鱼粉 9.98 豆粕 24.51 棉粕 9.92 菜粕 14.65 葵花粕 10.10 大米蛋白 5.93 次粉 11.43 米糠 3.42 玉米麸 5.05 豆油 1.08 预混料 2.92 Cr2O3 1.00 合计 100 化学成分 水分(%) 8.5 蛋白(%,干物质中) 34.7 能量( kJ/g,干物质中) 18.55 Cr2O3(%,干物质中) 0.82
试验均在循环水养鱼系统中完成,鱼桶直径50cm,容积0.1m3,每桶均置有充气探头,水温控制在24℃,每2天检测一次水质指标,实验期间保持DO>5.0mg O2/l、NH4+-N<0.5 mgN/l,pH 7.2。
试验饲料添加1%Cr2O3作为消化率测定外源指示剂,配制饲料时先将原料粉碎至40目,用人工充分混匀后加少量水后再用搅拌机搅匀;用饲料颗粒机把饲料制成直径4.5mm的颗粒,自然风干。
测定商品饲料及试验饲料的水分、蛋白、能量、脂肪含量,试验饲料Cr2O3含量,粪便的蛋白、能量、Cr2O3含量。干物质通过105℃下烘干至恒重通过失重法测定;蛋白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脂肪采用Soxtec系统通过乙醚抽提失重法测定;灰分采用马福炉550℃燃烧失重法测定;能值通过微量能量计测定;Cr2O3测定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每一样品至少测定两个平行样。
干物质表观消化率=100-100C1/C2
蛋白质及能量的表观消化率=100-100C1N2/(C2N1)
上述公式中C1为饲料中Cr2O3的百分含量;C2为鱼粪便中Cr2O3的百分含量;N1为饲料中蛋白质百分含量(%)或能量含量(KJ/g);N2为鱼粪便中的蛋白质百分含量(%)或能量含量(KJ/g)。
鲤鱼前肠、中肠及后肠的表观消化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Duncan's多重比较,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
三、结果
鲤鱼前肠、中肠及后肠的能量、蛋白及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见表2。如表所示,随着肠道的延伸,鲤鱼对饲料蛋白、能量及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蛋白表观消化率上升最为明显。经统计分析,鲤鱼中肠及后肠的蛋白、能量及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前肠的蛋白、能量及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中后肠的表观消化率(p<0.05)。
表2 鲤鱼前肠、中肠及后肠的表观消化率(%)1
部位 蛋白表观 能量表观 干物质表观
消化率(%) 消化率(%) 消化率(%) 前肠 66.28±3.44a 44.59±4.21a 81.18±1.28a 中肠 73.69±1.43b 52.11±1.29b 83.23±0.39b 后肠 77.30±0.93b 54.82±0.70b 83.63±0.34b
1同一列中具有不同上标的值(均值±标准差)之间有显著性差异(Duncan`s 多重比较,p<0.05)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肠道向前延伸,鱼体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呈上升趋势,与Allan等(1999)对银鲈的报道一致。同时可以看出,鲤鱼肠道不同部位的消化吸收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对蛋白、能量及干物质的消化吸收主要集中在中前肠,以前肠最为旺盛,而后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弱,这一点与银鲈的报道并不一致,可能与肠道的分段有关。在银鲈的试验中,Allan等(1999)仅将银鲈的肠道分为前后两段,整个肠道从而表现出较高的消化性能,也可能与鱼种不同有关。鱼体肠道不同部位消化能力的变化与消化酶在肠道不同部位分布及活性变化相关。
在本研究中,肠道后段的表观消化率与中肠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鱼体对饵料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前肠及中肠,因此杀鱼取肠集粪法中取后肠的粪便具有代表性。在粪便收集的另外一种方法———挤压法中,挤压部位一般选在腹鳍基部至肛门部,至于原因则极少有详尽报道。由本结果可知,此部位的粪样能有效代表鱼体的粪便,并且可以适当扩大挤压范围,便于采集足够量的粪样。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杀鱼取粪也存在问题:粪样与肠道粘液混在一起被收集,导致测定值比实际值偏低;如果鱼体较小及鱼样较少,则可能导致粪样量不够分析测试所需,并且此法收集的粪样仅为鱼体一天内的粪便,无法代表鱼体在养殖过程中的全程粪便。同时,在投喂结束后多长时间开始杀鱼取粪,也是亟待确定的问题。
寻求适宜的收粪方式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