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业经过30年的市场化进程,特别是近10年的快速发展,已由原来的牛奶计划配给凭证供应,发展成为全面市场化的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
业内人士认为,正是市场机制促进了奶业的快速发展,使奶业成为食品行业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奶业的快速发展开创了一个惠及广大农民的致富产业,培育出了发展潜力巨大的乳品消费市场。然而正是这种快速发展的模式埋藏了隐患,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成为制约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奶源基地建设一直滞后于乳品加工业的发展。奶源基地或养殖户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分的产业化链条。目前,多数奶牛分散在农户家中饲养,一般为3头至5头,规模在20头以上的不到1/3。零散养殖的奶户过分关注短期利益,养殖数量起伏较大,容易引起原奶供应的波动。与这种养殖方式相应的是奶牛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很低,主要表现为单产低、产奶期短、疫病多,奶牛的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目前,我国奶业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布局。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乳品加工业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因此出现了个别地方奶源争夺激烈,导致原奶价格异常波动、奶制品安全没有保障的现象。
企业过于依赖打广告、炒概念来拓展市场,真正有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少之又少。企业之间产品趋同,只有靠大打价格战争取市场,营养价值较高的巴氏奶、常温奶、酸奶长期在低价位运行。同时为了降低成本,乳品企业便压低原奶收购价,或者大量利用奶粉生产复原乳,使奶业进入恶性循环。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各企业利润率已下降至2%~5%之间,行业内约1/3企业出现亏损。此外,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较大,一级城市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由于渠道建设、消费理念等原因,小城镇及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村市场刚刚启动,从而形成了供求比例失调的局面。
专家提出,我国奶业经历快速发展后必须走质量效益之路。从培养奶源基地、合理产业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到加大科技投入、丰富产品种类、规范竞争模式、拓展消费市场,从各个环节进行推进,使奶业彻底实现从量的提高向质的提高的转变,促使奶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不论是解决目前的奶源不足问题,还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客观上都要求对现行原奶生产方式进行转型升级,使奶牛养殖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道路。从发达国家过去30年的奶牛养殖发展历程来看,乳品消费基本稳定但养殖水平和奶牛的产奶遗传水平不断提高,总体表现为:奶牛单产逐年提高而奶牛头数逐年下降;牛场规模逐步扩大而奶牛场数量逐步减少;乳品质量和营养得到大幅提高。
必须改变以往无序发展的模式,科学规划和调整奶制品加工企业布局,防止加工企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下决心摸清奶业发展每个环节的“家底”,依据普查得到的数据制定全国及各地科学合理的奶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发展。
目前,我国的龙头乳品企业尽管加工设备是国际一流的,但其产品仍然以液态奶、冰淇淋和奶粉为主,且主要在国内市场进行竞争,造成企业恶性竞争、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若想改变这一状况,实现企业加工生产转型升级,要根据市场对品种多元化的要求和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不断适应消费市场,开发新产品。首先要使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如利润丰厚的酸乳、果乳、功能性乳品等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热点。其次是加大干乳制品的开发力度。再其次是参与国际竞争。
专业机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牛奶消费“两极现象”明显,形成饮用习惯者年消费量上百公斤,没有形成习惯者往往“滴奶不沾”。我国乳制品行业必须把引导消费、扩大市场作为行业的一项长期任务。企业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开展鲜乳及乳品营养价值和科学功效的知识宣传,积极引导乳品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