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内地出现的“倒奶杀牛”现象引起了高度关注,那么,世界三大奶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德国、美国和巴西奶制品发展情况如何?又是如何应对同类问题的呢?
德国:做奶农基本无利可图
德国超市里一盒1升装牛奶一般售价在1欧元左右,根据欧盟委员会农业预算的数据,目前德国每公斤牛奶(略轻于一升牛奶)的生产成本约为44.99欧分。而德国奶农协会新闻官汉斯·福尔德瑙尔表示,欧盟的数据只算了
饲料的成本,新购置奶牛、请兽医等花费的平均成本还有约26.3欧分/公斤,这还没有算人力成本,“平均来看,在德国做奶农基本无利可图”。
然而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德国共有15.5万个奶厂,共
饲养430万头奶牛。既然利润低,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经营奶厂呢?
黑森州农民协会的奶业专员弗兰克·耶格博士解释说,德国奶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大部分奶农都只是“兼职”,不以牛奶为主要收入来源。德国牛奶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大型的、专门化的牛奶生产商手中。
但是,德国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奶业运营模式。福尔德瑙尔介绍,约三分之二的德国奶制品都是奶农自行组建的合作企业加工生产的,也就是说,奶农既是牛奶的生产商又是供货商。牛奶在终端销售后的收入减去税收、经销商抽成等等之后返回给奶农,便是奶农到手的毛收入。
在政府补贴层面,原本欧盟对各国奶农有出口补贴、
饲料补贴和奶酪生产补贴等,现在都已撤销。当然,德国政府还设定了21.5欧分/公斤的“干预价格”,即当牛奶收购价格低于此价格时,由联邦政府补齐差额。但耶格与福尔德瑙尔都表示,由于这一干预价实在过低,几乎只是一个理论存在,“整体看,政府对奶农的补贴几乎是零”。
然而,仅有的具有“保护”作用的配额机制将于2015年3月底到期并废除。届时,德国奶农要完全独立面对市场风险。福尔德瑙尔预计未来德国小型奶厂关闭的趋势还将越来越明显。
美国如何保障奶农利益
美国全国奶业联合会副总裁彼得·维塔利亚诺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美国借助一系列政府支持项目和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力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奶农利益保障机制,对于保护奶农生产积极性和防范价格大幅波动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对当下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维塔利亚诺说,美国政府历来重视奶业发展,早在二战后就制定了奶制品价格支持政策。
但五年前美国成为主要奶制品出口国后,美国奶业和国际市场联系变得日益紧密,这种价格支持政策不再有效。由于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被迫购买大量奶制品支撑国内价格,积累了大量库存,成本很高。另外,由于近年来
饲养成本波动较大,价格支持政策并不能保证奶农不受亏损。
为此,美国最大奶业协会全国奶业联合会提出了一项全新的奶制品利润保障计划,不再支撑奶制品价格,而是保障奶农的经营利润。
除政府制定的支持政策外,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奶业合作社在保障奶农利益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社会充分考虑奶农作为供应商的利益,利用集体谈判力量与牛奶收购商和加工厂协商价格,保证奶农获得较高的收购价格。
维塔利亚诺指出,虽然美国也存在一些小型奶牛养殖场,但美国奶业整体趋势是朝着大规模、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而中国存在很多分散的小型养殖场,运营成本较高,缺乏竞争力。他认为,中国需要发展大型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和奶业贸易协会,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提升奶制品行业的管理水平。
巴西:大型企业掌控下游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巴西放弃食品管制,至今牛奶产业一直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政府基本不给任何财政补贴。尽管如此,组合“发展策”让巴西奶业获得持续发展。
巴西地域辽阔、草场资源丰富,适合发展
养牛业,牛奶质量较高。但弱点也较明显,一是热带气候不利于
养牛;二是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约三分之一的奶源来自于家庭生产者。
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巴西奶业不享有任何农业补贴,所以面对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更显脆弱。但是,走上市场化道路以后,巴西奶业保持稳定发展,这主要受益于几大因素:大型公司领头羊作用,行业对话、协调与管理以及政府支持。
目前,巴西奶业下游由一些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掌控,既有跨国公司也有实力雄厚的国内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不仅与大中型
饲养场有供货关系,也与众多家庭生产者签订合同。签约后,农户不仅可以获得贷款,也得到规范技术支持以及产品销售保障。
一般情况下,政府对奶业只实施行政管理,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例如银行发放的低利率支农贷款,在关键技术开发上政府负责主要投入。此外,政府还扶持小农户发展生产,帮助其掌握技术和向市场销售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