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河北到广东、从青海到山东,部分地区奶农倒奶风波持续发酵,在一个名为“中国奶业出路在哪里”的微信群里,各地奶农和奶牛养殖从业者大倒苦水……
而地球的另一端——新西兰,仍是绿草幽幽,在阳光和蓝天下,有的奶牛在低头吃草,有的奶牛则卧躺在地。“我们非常感谢中国企业来新西兰建设工厂,在原奶收购量方面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一位新西兰当地奶农如此介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乳业专家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称,进口奶粉冲击是奶农之殇的导火索,而国内奶业长久以来形成的畸形格局才是倒奶风波的内因。“为何只占全球牛奶产量5%的大洋洲,在留有部分供本土生产,且还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却能够扰乱中国市场?”
上游养殖脆弱谁之过
在肉毒杆菌乌龙事件调查结果出炉后,占全球乳业贸易三分之一的新西兰恒天然下调了其对2015年产奶季原奶价格的预期,将每公斤牛奶干物质的价格从5.30新西兰元下调到4.70新西兰元。
值得关注的是,从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0月,新西兰进口奶粉价格从42000元/吨跌到21000元/吨,跌幅多达一半,还原成牛奶后的成本约在2.2元~2.5元/公斤,远低于目前国内大多3.5元~4.5元/公斤的原奶收购价。
通过价格比较不难发现国外奶牛养殖业的竞争力。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分析称,首先从土地成本来看,国外是私有土地,父传子这样传承下来,如果用心经营,每年只需交纳一定的税即可。“此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大洋洲奶农除了原奶收入,还有可观的股东分红和债权收益等。”
李胜利给本报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去澳大利亚走访,问当地一个奶农一头牛一年挣多少钱,对方介绍500澳元,此外,
乳品加工企业每年还会按每头牛返还1100澳元。
“以恒天然为例,奶农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入股,谁入股多就是董事长,在满足本国消费后,通过建立加工厂来喷粉,进而出口到中国等国际市场。”李胜利认为,这种合理利益联结机制正是中国一直以来所缺乏的,而这是历史形成的问题,想改变都有点难。
对此,中国奶协乳制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奶业行业协会专家委员顾佳升告诉本报记者,1978年我国宣布“允许私人
养牛”,此后,我国奶业经过20年的积聚,其间有过一个“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发展阶段,即集体和国营的规模化
牛场被分解为散户。
“但是1993年起各地生牛乳收购价格逐步放开,加工企业单方面控制了生乳定价权。随后原来‘产加销一体化’的各地国营牛奶公司在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大多采取了‘轻资产’策略,将牧场剥离出去,原本在一个大灶吃饭的养殖企业,与加工企业彻底分离了。”顾佳升介绍,产销利益链失衡是造成我国乳业上下游“头重脚轻”的根源,同时也导致我国奶农在发展再生产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日前,一位山东胶东半岛奶农向本报记者反映,农业部的“救助令”确实帮奶农说了公道话,但是奶农目前最需要的还是损失补偿,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还经常被乳企要求安装进口设备,而这些都需要投入,现在到哪里去筹集资金呢?
“奶荒”还是奶“晃”?
酿成奶农“杀牛倒奶”的悲剧还有一方面的因素,就是从2014年2月开始,国内原奶供应由“奶荒”突然转为“过剩”,这种风云突变是让处于被动的奶农极不适应的。
据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对畜产品市场行情监测,进入2014年,全省奶价已持续7个月下跌,2014年8月中旬,山东全省生鲜乳平均收购价格已经跌破4元/公斤,为3.74元/公斤,比年初下降16.52%。粗略估算,由于奶价持续下跌和
饲养成本上升,半年多来山东奶农减少收入在10亿元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企业明确跟奶农解释称,因为进口奶粉价格便宜,所以乳企对国内奶农原奶的需求“过剩”。有奶农向本报记者表示很难理解,“为何在2013年下半年提价抢奶,如今却限价拒收呢?而这是与乳企合作七八年以来很少遇到的情况。”
对此,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乳业专家向本报记者揭秘了其中的缘由。“一直以来,我国乳制品加工企业存在国内生鲜奶和进口乳制品两个池子,且这两个池子是互通的,乳企可以根据政策和市场环境随时调换使用。”比如,因为2013年8月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导致新西兰进口奶粉受限,一度疯狂进口的国内乳企感到惊慌,于是转向另一个池子抢奶,这就出现了表面上的“奶荒”。
“等2014年初因‘乌龙’而恢复进口后,另一个池子就显得有点多余了。”该专家称,因此“奶荒”背后实则是奶“晃”,
乳品加工企业在两个池子中晃来晃去,“要想保护国内养殖业,需要明确隔断两个池子的直接互通。”
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进口乳粉85.4万吨,同比增长49.08%;2014年上半年国内进口乳粉同比增长75.2%至68.2万吨,有专家预计2014年全年数据会达到110万吨。
“2013年10月进口奶粉价格涨到55000元/吨,2014年初下滑到40000元/吨,8月份已经降至24000元/吨。”一位乳业资深人士向记者介绍,目前个别规模大的进口商已经因此出现巨额亏损,因此2014年和2015年,
乳品加工企业会花大部分精力来消化库存,而这也是它们因判断失误带来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