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一蹶不振,虽然在当前最严厉的监管和标准下,国产乳制品仍然不受青睐。
这样的现状,无疑给国际乳业巨头带来机会。荷兰乳业协会主席郝翰思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协会正与中国质检总局磋商一项扩大出口协议。
3月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荷兰访问时,中国与荷兰签署了一项协议。荷兰的奶制品行业专家将帮助中国提高产量、改善质量,在未来几年内协助中国把每年牛奶的产量从3700万吨增加到4000万吨,同时荷兰将向中国内地出口更多荷兰奶制品。
欧盟放开乳制品配额限制后,荷兰牛奶的年产量可以迅速增长7%。就今年来说,就将极大缓解中国乳品市场近300万吨缺口的“近渴”。
荷兰全面窥视
在经过习主席访荷之后,荷兰乳业协会的主席马不停蹄地奔波在中国市场上,除了要与质检总局敲定进口协议,还有很多的事情等着郝瀚思去做。
作为对于“中国需求”的回应,荷兰乳业协会主席特意取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中文名字——郝瀚思。中国业界则把这个名字解读为“好汉的心思在中国”。
这位来自荷兰的郝主席表示,荷兰多年来一直推动欧盟至2015年全面终止乳制品生产配额,就是为了抓住中国机遇,释放本国牛奶和乳制品产能。
郝瀚思此行北京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荷、中双方定期和紧急沟通机制,加强乳品溯源体系的交流和共享,以及加强双方乳品检测技术的合作和检测结果的合作。
郝瀚思“游说”中国市场的底气,还有两个杀手锏:第一,与众不同的牛奶。郝先生说,在中国和欧洲,散养鸡的蛋要比养殖场鸡蛋更有价值。荷兰的奶牛基本上都是中型牧场,户外放牧,牛在大草原上按照各自的身体需要自由觅食,散养的牛更健康,奶更优质。
第二,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习主席访问荷兰期间,郝瀚思代表荷兰乳业协会郑重承诺——帮助中国牛奶产量从3700万吨提高到4000万吨。郝瀚思说,目前,荷兰每头牛年产牛奶8500公斤,中国仅为3500公斤到5500公斤。让一头牛吃同样的草,挤更多的奶,中国奶农才能赚更多的钱,消费者才能买到更便宜的奶。
荷兰乳制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是否会抢了中国民族产业饭碗,荷兰帮助中国乳品业提高养牛技术是否会砸了自家的饭碗?
在和记者聊天时,他的回答还是三句不离本行——十多年前,从荷兰乳品业以“美素佳儿”奶粉探路中国市场至今,中国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增加了10倍,但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即便是未来5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增长一倍,达到韩国和日本的水平,中国乳制品市场还将新增数以千万级吨的巨大需求。
中国奶不足
“中国奶牛的产量低,现在每年产奶的奶牛在900万头左右,平均年产奶量在5.5吨左右。”广州乳业办公室理事王丁棉对记者表示、
与郝瀚思所描述的荷兰拥有120万头奶牛,一年产奶1200万吨鲜奶来比较,中国奶牛的奶不足已经是一个客观现实。
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奶业发展中心即将发布的《中国奶业白皮书》中描述,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生鲜乳产量为3531万吨,较2012年降低了5.7%,奶牛存栏量则降低约10%,更加加剧了中国市场原料奶供应紧张的形势。
“基于奶牛遗传育种、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饲养管理技术、疾病防控技术和粪污处理技术等原因,中国的奶牛单产和生鲜乳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胜利告诉记者。
作为《中国奶业白皮书》的参与人,李胜利介绍,中国大部分奶牛养殖地区的奶牛平均单产仅5.4吨(2011年统计数据),远低于发达国家奶牛单产水平,这一方面是奶牛良种化程度偏低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全株青贮玉米、苜蓿和其他优质饲草不足,饲喂效率低造成的。
中国奶牛养殖业的饲料转化率仅为0.8~1.1,较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这一指标的国际先进水平为1.5以上)。
不可回避的是,中国奶牛的疫情防控情况也冲击着中国奶牛的产奶量。由于防疫体系建设落后,近年来口蹄疫疫情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时有发生,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结核病和其他人畜共患病的阳性检出率较高。
商品化的诊断试剂盒和相应的疫苗的缺乏,致使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很高。奶牛养殖普通疾病如乳房炎、营养代谢病、肢蹄病及其他各类疫病也已成为我国奶牛养殖业面临的制约因素。
中国式养殖模式
与新西兰、荷兰、澳洲相比,中国的奶牛缺乏广阔的草原进行放养,这个客观因素无法改变,但是如何提高中国的奶牛产量和质量,将是未来乳业需要解决的压轴题。
中国的奶牛养殖模式根据其饲养规模和经营管理模式可以划分成三种主要类型:散户、奶牛小区和规模化牧场。
“奶牛小区要实现完全的规范化管理,必须实现从生产组织和所有权组织模式上向真正的奶牛养殖合作社/规模化牧场的转变。规模化牧场是中国政府主推的奶牛养殖模式,主要是指牛群存栏在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企业,奶牛科学分群、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较高。”李胜利表示。
目前,规模化牧场通常都配备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挤奶设备和运输设备,独立进行原奶生产和运输,原奶销往与其签订收购合同的乳品加工企业,奶款同样为按月结算。规模化牧场的生产机械化程度和奶牛平均单产水平均高于散户和奶牛小区。
“未来的几年,中国奶牛养殖将保持稳定而快速的增长,奶牛养殖模式将向着规模化、种养一体化和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李胜利表示。
而在生鲜乳质量控制方面,中国在过去的十年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法律和法规,对生鲜乳质量标准进行规范管理,也促进了生鲜乳生产关键点的监督和管理。乳品企业在参考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也不断制定并提高企业生鲜乳收购标准和定价制度。同时,中国的养殖企业也在不断地改进其自身的生鲜乳质量控制体系。
荷兰模式能否复制
协助中国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这是中荷之间的一个协议,而两国之间不同的地理条件以及文化,能否让荷兰模式在中国复制?
而对有着140年历史之久的荷兰皇家菲士兰来讲,他的奶农合作社在乳业的产品安全上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的长期战略就是满足消费者,满足客户的安全食用奶产品的要求。我们通过建立合作社来满足消费者这一方面的需求。”荷兰皇家菲士兰中国区乳业发展总监尚昊哲这样告诉记者。
郝瀚思介绍,合作社是菲士兰公司唯一的股东,第一个目标就是奶农获得可观的收入,第二个是乳品的安全。另外还有相应的政府监管,监管可以确保奶产品的质量。
“合作社会员的鲜奶必须全部卖给合作社,另外每年我们会把利润的55%分配下去,剩余的45%用以发展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和资源来确保奶农获得可观的收入。而且这也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非常重要的工具,能够通过合作社来确保从挤出奶,到奶上餐桌整个过程的安全和质量。同时合作社还可以给那些生产出高质量牛奶的奶农一些财力方面的激励机制,同时给那些产品质量做得不好的奶农进行经济的惩罚。所以说合作社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甚至比政策监管制度还要强大。”尚昊哲表示。
但是这种能保障质量和数量的模式,在中国能否被复制,很难看到未来。
一位沈阳的赵姓奶农告诉记者,他在10年前投入20万建了自己的小型牛场,10年后他弃掉了他的牛和牛场,去广西打工了,“不赚钱,还得起早贪黑地养牛、挤牛奶,不合算,还不如去外地打工。”
乳企、奶站、奶牛的利益不在一个战线上时,趋利性会带来质量安全的问题。
“中国多数奶牛是圈养模式,中国缺乏大草原去放养,而且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都在于管理环节,所以荷兰如何提高中国的奶牛产量和质量,大家都拭目以待。”王丁棉表示。
而对于这个问题,郝瀚思表示中国和荷兰农场结构也是有非常大的区别,一般来说,荷兰每一个农场奶牛数量85头左右,中国数量参差不齐,可能大的有1000头奶牛。
“我们觉得非常重要的是改善奶牛健康状况,在这个方面跟中国的奶农和奶制品企业去做一些交流。我们也会告诉他们有哪些非常重要的指标,能够提升奶农的产量。我们是会通过我们中荷奶业合作中心,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载体做一些培训和传播。”他说。
在荷兰不光有户外放牧,也有室内的圈养,这是一个混合模式。但是大概有80%的农场都是会采取户外放牧的形式,每年大概有120天。
郝翰思说,这次介入将“让奶农了解到其中一些奥妙和诀窍”,同时还会让他们知道如果没有办法维持生计就转到其他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