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由伊利集团投资6亿元兴建的名为金山新工业园的奶粉加工厂在内蒙古建成,日处理鲜牛奶能力可达1200吨,年产各种配方奶粉6万吨。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透露,新工厂将全部生产高端配方奶粉。据估算,该项目投产后,伊利今年的奶粉业务的总销售额近5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则对记者说,去年我国配方奶粉的销量为135万吨,在目前乳制品原料尤其是进口奶粉成本大幅增长的现状下,伊利新工厂的落成,使本土品牌竞争优势得到增强。面对外资品牌对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垄断,伊利无疑成了最有力的挑战者。
洋品牌一统天下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奶粉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一直被雀巢、惠氏、多美滋、雅培等国外巨头垄断,这些外资巨头的市场份额一度高达80%-90%。
在北京旺市百利超市记者看到,进口高档奶粉占据货架的70%以上,而在中低档奶粉中却鲜有出现。该超市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北京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一直是进口品牌一统天下,国际乳业品牌价格虽比普通国产婴儿奶粉高出很多,但销量却不下降,达到六成。
乳业营销专家、同盛整合营销机构总经理雷永军告诉记者,雀巢、美赞臣、惠氏等多个进口奶粉品牌投资入驻中国,皆源于中国快速成长的奶粉市场需求。
有数据显示,目前,每桶(900克装)价位在150元以上的婴幼儿奶粉在国内市场份额高达49%,其中多为进口奶粉品牌。今年高端奶粉的市场份额将扩大至50%。
随着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年平均30%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0年,整个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可达300亿元。
对此,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指出,自去年以来,高涨的奶源价格令奶粉生产企业成本大增,中低端奶粉产品利润空间压缩至8%—10%,而高端奶粉产品仍能保持50%—100%的高利润。
这一原因促使奶粉商纷纷拓展高端产品生产,部分进口品牌如美赞臣甚至已摒弃中低价位产品,专注于生产高端奶粉。而且在产品的利润空间和定价主动权方面也更具优势。
本土品牌战略转型
看到高端奶粉市场空间,本土品牌也在不断转型。此次伊利就是最好的例子。
事实上,早在去年,伊利已完成业务结构的战略转型,提升奶粉、冷饮等高附加值业务的比重至40%。在高端配方奶粉业务中,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销售比重超过45%。
平安证券的调研报告认为,这是因为伊利的液态奶业务步伐明显放缓,去年收入仅增长13.77%。相反,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收入却同比增长35.42%,是该公司各项业务中增长表现最好的产品。张剑秋对此表示,伊利靠液态奶起家,但发展到现在液态奶已基本饱和,赢利的都是奶酪、奶粉和酸奶这些高附加值产品。
根据伊利去年年报,奶粉销售额近30亿元,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占到了其产品结构的40%。张剑秋表示,相对其它乳制品来说,奶粉的利润率要高很多,已经完成了产品结构战略升级的伊利将通过高附加值产品,在行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中国乳品行业正从以液态奶为主的竞争逐渐向奶粉等高附加值领域转移,目前这种迹象已经很明显。”宋昆冈分析说。除了伊利外,蒙牛、完达山、新希望等国内乳品企业,都加大了对高端配方奶粉业务的投入。
涨价风中寻扩容
在乳业本土品牌纷纷转向高附加值奶粉时,洋奶粉却因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在纷纷提价。
美赞臣、雀巢、惠氏等占国内市场主流地位的进口奶粉近日纷纷提价,涨幅高达5%至30%。目前市场上多款900克桶装婴儿配方奶粉的价格已逼近甚至超过200元。
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累计进口乳品29.9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4.2%;但进口金额为7.4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奶粉、乳清粉的进口均价同比涨幅分别高达53.7%和80.6%。
对此,陈连芳认为,洋奶粉涨价对于国内乳品行业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涨价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进口奶粉一统天下的局面,随后的一段时间,很可能为国内奶源创造大量商机。
旺市百利超市负责人也认为,洋奶粉涨价而销量不减,证明了市场需求的旺盛。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国产奶粉的占有率很可能上升。
一位熟悉伊利的市场人士表示,此次伊利奶粉基地的落成及不久后的设产,将利用在规模和本地化的优势基础上,降低成本,更好地发挥品牌影响力,更多地占领市场份额。
但雷永军则表示了不同的观点,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随意变换奶粉品牌,对婴儿脆弱的肠胃而言不是好事,从而养成了固定的品牌消费习惯,因此不管洋奶粉涨幅有多高,都不会轻易变换品牌。
目前,国际标准根据液态奶“热处理强度”的不同,将奶粉严格区分为高、中、低、极低4个品质等级,而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对此还没有规定,国内企业出于技术上的无奈,国外企业则利用国家标准的空缺,实现其商业利润的最大化。
文章编辑:aimee
文章来源:中国奶业信息网